前半部提及求職本身的認知與準備,後半部講述利用自媒體來求職。
之前沒有聽過針對求職的演講,平常查詢也多偏向求職的技巧、職位產業的發展等。講師本身是人資管理師,其角色對求職的定義闡述對我來說是平常比較不會去想的角度,內容都滿好理解,搭配講師風趣健談的口吻,會願意繼續聆聽。自媒體的部分,善用現今網路資源打造個人品牌的優勢,聽起來很有道理,但老實說我應該還是不會嘗試任何自媒體來幫助我”求職”。
因為我沒有拍照,只有稍微做筆記,以下是我比較有印象的幾個點,陳述可能不完整,順序有異動,還會加上一些我的個人想法。
求職力fight for job、求職是一種工作、求職是一種解題
求職是職場上的一環,只是它是在上班前就要做的一個工作,與實際工作能力不一定相符,可能專業高技術強卻不擅於面試因此不被錄取;可能略顯稚嫩卻勇於表達態度誠懇因此獲得工作,雖然說沒有絕對的因果,在不一樣的場合不一樣的時機做相同的行為可能都會有不同的結局,但提升自己的能力就是獲得越多機會的可能。
求職能力可包含書面資料的敘述方式、重點描寫、內容排版、用字遣詞;實際面談的說話表情、氣質談吐、應對能力、穿著打扮,都是可以預先練習或一定程度的準備。
人資的判斷標準:
1.基本規格:履歷上的硬體條件是否符合工作需求。
(ex.翻譯職缺,履歷上敘述的語言能力是否達到能從事該工作的標準)。
2.資訊判斷:面試過程中從蛛絲馬跡看出是否具備那些特質。
(ex.業務職缺,過往經驗完美但在面談表現不自信與羞怯讓人懷疑履歷真實性)
3.適不適合:是否合適這個公司or行業or產業or老闆等
(ex.你可能很優秀,但不適合)
這裡講師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:
一個很愛罵髒話的老闆,他可能也沒很生氣就是已經把髒話當口頭禪,動不動就在罵,因此不管都優秀的特助都承受不了無盡的謾罵走光光,後來一個過往工作經驗沒有太傑出,外型不太亮眼的人面試,人資在面試的對談中,發現有個同樣愛罵髒話的爸爸,如獲至寶,錄取了他,成功終止了離職潮,因為他已經聽髒話聽習慣,因此對老闆的謾罵無動於衷。老闆也明顯降低了罵人比例,表示罵人沒反應沒意思。
這個例子是滿好笑的,但我還是有點忿忿不平,因為我就經歷過這種環境,經理每天都在大吼罵人,問候別人老父老母,聲音貫穿整個樓層,那時我又坐在VIP位,真的常常被嚇到,但必須說因為年紀和沒有太多需要直接接觸,他從來沒罵過我,如果是罵我,隔天就走人了,但我還是很難接受這樣的氛圍,其他同事為什麼要接受這樣的辱罵呢?很失面子又破壞辦公室氣氛。我不覺得對工作有幫助,罵髒話如果有用,那公司應該全台業績第一!真不能和平的溝通嗎?罵的人也影響情緒又傷身。
這個例子不解決有問題的人本身,而是找能配合忍受的人,因為對方是老闆,地位就擺在那邊。這很現實,難以改變,無法改變別人,只能改變自己,還是盡量避開這種職場吧。
求職的三元素(有點忘自己取)
專業&技能:專業不等同技能,相同的東西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是技能也可以是專業,像是英文在大部份公司屬技能,不用到母語者程度堪用即可,但如果要做翻譯,英文就為專業,需要很高的水準。
網絡:相似於個人(社交)網絡關係。
一種可說是人脈,講師後面有舉例六度分隔理論,如今現在FB數據分析表示只需要連結4個人就能串連到自己,地域的隔閡早已不是問題,當然裡面也有很多的關聯是沒意義的。跟李安是臉書朋友難道真對求職有幫助嗎? 如果自己沒有相匹配的地位和能彼此互利的因素,對方在有勢力也沒有理由幫忙。
就我自己看到的情形,如果能幫你介紹工作的人不是老闆一家或高層,還是別去了吧。對方自己也只能勤勤懇懇的工作,凡事還是要照公司規矩,一弄不好可能關係失和,甚至反目,還因為彼此有關聯無法找人吐口水,有苦難言。
有兩個朋友是去親戚在職的公司上班,親戚本身只是一般職員,很懷疑親戚介紹工作的動機是不是想要跟老闆邀功,找到了老實聽話又勤奮的廉價勞動力...?都是體制不完善的小型企業,工作內容日漸增加包山包海,與職位相當不符,老闆的個人興趣也強烈展現在公司上,在辦公室燒奇怪味道不知有沒問題的香之類的。最糟糕的是薪水也很低,不到3萬塊,實在不懂介紹這種工作給涉世未深的新鮮人親戚是抱著什麼心態?這種人脈與其不要。
另一種則是曝光自己,利用自媒體等展現自己的優勢特長,讓別人主動找上你。
個人品牌:投遞式履歷-->吸引型履歷
從以前只能透過路邊廣告、店外海報才能得到職缺訊息,資訊僅限於地緣範圍內,到104等相關人力銀行的出現,連個網路就能找工作,到現在建立個人形象品牌,讓企業找上門。從投遞履歷被動等待通知,到主動出擊,行銷自己。
自媒體求職的三大工具
Facebook:易入手的媒介。
blogger:適合長期經營。
linkedin:目前普遍使用的網路職場名片。
曝光度的重要性:3A
Asap(as soon as possible)
Anytime.
Anywhere
盡可能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展現自己。
個人品牌+善用工具+持續行動=求職成功
總結:
很明顯前面寫很多,自媒體的部份寫很少哈哈哈。
自媒體是很好的工具,但應該有滿大部分人跟我一樣最困惑、無法執行的地方是內容到底能寫什麼?要建立個人品牌,創個粉專、blog很容易,可是好像自己沒有能拿來說嘴的的地方。如果呈現的是平庸的自己有必要呈現嗎?
這可能超脫了自媒體的問題,而是在於本身。真正的本事,實力,這才是大家渴望擁有,卻難以觸手可据的東西,也是不斷要加強的根本。自媒體可以為自己加分,但前提是要原本就有實力和本事。
另外,就只論台灣,我不認為各行各業都適合用自媒體來求職,有些傳統產業可能自己就沒什麼用電腦了,有些可能還會反過來覺得你怎麼有空做這個?看來上班不夠累。下班時間想幹嘛是個人權益,但無奈社會有很多這樣思維的企業,巴不得榨取你所有時間精力,最好還超支負荷,才會樂呵呵,一旦老闆和主管可以查到你私下行為可能會天天去你的網站看...。如果跟行銷或數位媒體有關的產業就很適合,畢竟跟他們本身工作內容息息相關。
最讓我不會想要利用自媒體求職的主要原因是隱私。如果可以,我很避免在網路上暴露我的真實身份,一部分是覺得這是我個人的事,一部分是保護自己。
現在網路太發達,任何發表過的一言一行都有跡可循,雖然我沒想做任何傷風壞俗之事,雖然我現在不就在使用部落格,但我還是想盡量降低風險的可能性,寫這個部落格是因為我真的覺得有很多不錯的東西想要分享,若大家因此而認識就太好了,但完全不想跟我的工作連結呀!
一旦與工作連結,還有放鬆的時刻嗎?像現在的youtuber就算是拍vlog,很難不受點閱率影響,vlog還是真的生活影片嗎?就我個人還是想工作和生活分的很明確,一點都不想公司發現下班後的我。
可能我的想法太過時了,可能我太固執。在詢問大家是否有用linkedin,大多聽眾都有用,我有嚇到,以為現在獵人頭詐騙居多。後來又問有沒使用clubhouse,居然大家也用,現在沒用iphone手機的不是人了嗎?
這次的演講還是讓我收穫良多,相信內容其實都是網路、書本都有的,不過現場活動演講的魅力在於當下專注的凝聽、講者的功力與當參與密不可分,有些看文字就是不願信服,由專家親口述說和當下團體氣氛的影響下心中才得到真正的解惑,願意相信和書裡其實寫的一樣的答案。
很喜歡演講中講到的一個觀點「求職的優勢是需要累積的」,覺得也可以改成「求職的優勢是能夠累積的」是不是更有希望了?可能求職這件事,對現在的自己還是很沒信心和失望,但不管是自身條件專業的培養或實際應對的反應思維,人會成長,只要努力。
求職終究也只是進入公司的門檻,進入公司那扇門,後面可能等待的是各種奇人異事(妖魔鬼怪)、挑戰關卡(萬惡深淵)。
這是我現在的想法,也可能以後就變了。
主題:『自媒體時代』的求職新攻略
講者:盧世安(人資小週末創辦人)
活動已結束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